忽視民意錯難返

忽視民意錯難返

和暖3月天的澳門,突然來了一場大風暴。特區政府月中推出「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冀振興內部經濟,卻因受惠對象對錯焦、操作過於煩瑣、公平性、效用成疑等原因,反對、不滿此起彼落,不分派別,政府逼著暫緩、改良;更有人發起遊行示威,似乎聲勢浩大,政府「彈弓手」先批準遊行,後又以不達防疫要求為名,臨時叫停,原定遊行當日還派大量警力封鎖塔石,拉走12名仍到場人士,事件以最不愉快方式暫告一段落,然民怨未消,對新屆特區政府剛建立起來的管治威信,作一記重擊。封塔石禁遊行容易,直面群眾民意難,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有胸襟、誠意、有商有量….

「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中,爭議最烈是「三倍核銷」概念的消費優惠計劃,居民得先消費,才有優惠回贈。客觀説,政府不想再以直接派錢或者通派方式去振經濟、支援中小企,想法沒錯。事實是,家家有本難諗的經,不論什麼政策必有人受惠較多或較少,反對聲音少不免,關鍵能否找到最大公約數。可惜,執話事權的高官不懂民間疾苦、社情民意,拿揑不到普羅大眾的真正處境、想法,推出時機又不對,解説亦不清不楚,焦頭爛額。

多想辦法振興經濟、支援中小企,本意是好,重點是公帑須用得其所。筆者比較質疑的是,通過第一、二期消費券的實施可見,超市、民生區小食店等已受惠;總的來説,他們受疫情打擊的程度不算高,超市更是疫情大贏家,生意不跌反升,為何第三波即「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的主要援助對象又離不開他們呢?計劃背後的數據、邏輯如何?官方三緘其口,難度內地成功的經驗放到澳門就ok?答案唔使問阿貴,兩地社情不同….

民意宜疏,不宜堵!政府處理遊行事件手法拙劣,整件事的行事也相當老派,問題出於「離地」既事先沒摸好底,社會齊聲反對後,又急急動用整個建制力量,走訪十多個盟友社團、議員、學者及社會人士,既聽意見,又要撑場,齊聲支持、唱好、護航。雖則計劃將有所改良,並循不少人支持的「消費卡」模式再推,惟「事後充分聽取民意」、「從善如流」、「社團保駕護航」等老招已沿用多年、多次,實在太濫、太落後,小小一幢南灣湖C區政府建築物高度爭議如是,振興經濟計劃亦如是,還差集體登報紙廣告齊撑這招未用而已。十年如一日的管治、政治,只有輸家的遊戲,當權者唔悶,社會都覺厭惡,如何能進步?不要以為澳門人都是呆的,只熟人社會不想激化矛盾,看穿不拆穿而已,但現在還吃這一套嗎?尤其年輕人…..

説到底,仍是整體官員質素不高,諮詢組織、民意吸納機制嚴重缺失、社團政治落伍的老大難或者源頭問題,必須大幅度換人及重大改革,直接、真誠面對真民意,而非只抱政治啦啦隊、yes專家學者團團轉,如何解決、改進等等已寫過N次,不贅!

在此作文抄公,引一段特首回應消費優惠計劃直播時出現的網上留言,供政府參考。這段話引起眾人共鳴,儘管有些位未必百分百正確,但確為很多澳門人的心中所想,「 搞輕軌100年都有錢,仲要壞多過用,氹仔搞行人天橋,搞幾年都未搞掂都有錢搞;失業率超高,外勞十幾廿萬都有,還富於民就冇;嗰一萬澳門人應份有,我哋用幾多嘢換返嚟,得閒就搞個歐文龍出嚟,得閒就搞個何超明出嚟,放人入嚟搞高晒啲樓價地價,淨係識得啲商家。日日抄牌,日日掘路,日日cut車位。澳門政府任意妄為,恰澳門人唔出聲,澳門人愛國一直係自發性,絕對唔係澳門特區政府功勞,仲話你敢嚟佢敢反,喺香港你做到呢,咁你就真係叻,唔好抽我哋澳門人水啦,因為你唔識照顧澳門人,澳門啲官最叻講嘢,好又係佢講,壞又係佢講,又串,你睇姓羅果個就知,咁樣落去真係希望一國一制,20年不變就算,北京空降一個行政長官嚟澳門,大家都冇得搵食,咁就最好,淨愛黨愛國,人哋以為我哋澳門好到冇人有,佢哋都唔知,個天俾個賭場你,但又俾個咁嘅政府你….」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原載於《商訊》2021年4月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