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報專欄:宇論滔滔2022年8月26日】
擋潮閘火葬場等防災民生基建今屆政府仍落實無期?
今年八月廿三日,是強颱風「天鴿」正面吹襲本澳的五周年,當年「天鴿」引發本澳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風暴潮,令廣泛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多區斷水斷電,城市運作癱瘓多日。風災造成10人死亡、逾200人受傷、經濟損失逾125億元,不少澳門居民至今仍猶有餘悸。
經歷了「天鴿」風災的慘痛教訓後,當局在氣象預報、訊息發佈、災前預備、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應急處理機制上都有明顯進步,工作值得肯定,特區政府亦於2019年10月公佈《澳門特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下簡稱「防災規劃」),提出了多項針對防災減災的軟硬件措施。
防災應對進步明顯 暴雨水浸見改善
近年,當局在防治暴雨水浸的基建上加快了步伐,包括終於在2021年5月建成內港北雨水泵站和箱涵渠,減輕內港北一帶暴雨水浸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也加快擴容各區渠網和加大恆常疏通的力度。儘管近年暴雨越趨頻繁,但各區水浸黑點和水浸情況都有所減少和改善,筆者期望當局盡快展開筷子基雨水泵站、內港南雨水泵站及涵箱工程,減緩內港一帶的暴雨水浸情況。
但必須指出,特區政府在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至今仍然是零進展,成績實在令人失望!回顧歷史,自2008年颱風黑格比對本澳造成嚴重風暴潮影響後,社會各界均認為需要建設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特區政府在2014年亦自行提出在媽閣到灣仔興建擋潮閘的計劃,但該項工程一直「只講不做」,直到2017及2018年本澳低窪地區接連受「天鴿」和「山竹」風暴潮的重創,並付出十條人命的慘痛教訓後,上屆政府曾表示擋潮閘最快能在2019年第四季動工,但直到今時今日,擋潮閘的方案仍在研究設計階段,至今動工無期,但政府也未有任何替代、後備或短期方案。
此外,「防災規劃」提及過多項針對風暴潮的基建項目,包括筷子基至青洲沿岸堤防工程、外港堤防優化工程、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等。但資料顯示,除了筷子基至青洲沿岸防洪工程已完工外,其餘抵禦風暴潮的工程項目仍處於規劃階段尚未落實,更沒有工程的時間表和預算,意味著本澳現時抵禦風暴潮的能力,仍與五年前「天鴿」時相若,簡而言之,十三年後的今天,澳門在應對黑格比級別風暴潮的防災基建,幾乎仍是「零實際進展」!
抵禦風暴潮基建黑格比至今十四年零進展
內港擋潮閘工程在2014年提出至今已八年,但仍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至今仍未有明確的時間表和工程預算,政府到底會否興建擋潮閘?若擋潮閘興建無期,針對風暴潮的防災基建,政府有否其他後備方案等?政府至今仍避而不談,只是不斷研究!
政府早前向立法會跟進委員會透露,外港堤圍優化工程將被新城A區堤堰優化工程及輕軌東線項目灘塗整治工程替代而暫緩,有關替代方案的詳細內容,以及何時才能發揮防止外港至東北區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的作用等,政府也未有明晰交代。而同樣受風暴潮影響的路環市區一帶,政府雖然已決定採用「兩湖」方案,預計今年第三季展開初步設計招標,但到底何時動工及建成政府仍未作出任何承諾。
十年防災規劃緊急水電保障未見落實
此外,針對「天鴿」襲澳期間本澳多區斷水斷電多天的問題,「防災規劃」提出緊急情況下澳門電網自主供電能力佔日最高負荷達五成,措施包括新建天然氣發電機組,以提升本地發電能力。又提到要提高澳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措施包括在本地選擇合適地點新建高位水池,當自來水廠因停電、風暴潮等原因而停運時,可保障供水時間至12小時。
但筆者翻查歷年的《澳電年報》,除了提及新天然氣機組工程的公開招標程序於2017年12月展開、2018年已完成招標並完成最終綜合評審報告外,之後的年報就再無提及新發電機組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的《澳電年報》更披露近年本地發電佔總用電量的比例越來越少。本地緊急發電能力是否,或何時才能達到佔日最高負荷等五成的目標,政府有必要向公眾交代。
在供水保障方面,為滿足「防災規劃」緊急供水最少可維持12小時的目標,當局於2018年提出在小潭山興建高位水池,2019年更稱已招標並將展開工程,但相關高位水池至今未見蹤影,本地緊急供水能力是否,或何時才能達12小時,政府有必要向公眾交代。
除了防災措施,防疫預案的配套同樣值得留意,按照特區政府公佈的《應對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的澳門應急處置預案(第一版)》(下簡稱《預案》),烈性傳染病人遺體不能送到外地火化,並提到了遺體的搬運和暫存方式,但對於遺體火化問題,《預案》則僅以「已制訂了大規模疫情時的遺體處理預案,而特區政府亦需要推動在本澳構建相應的永久設施」草草交代。
筆者今年4月透過書面質詢要求當局交代遺體處理預案的內容、如何解決本澳缺乏火化設施處理感染者遺體、會否選擇合適地點規劃作火葬場等問題,但當局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已對遺體的存放設備、相應的人力資源及不同情況下的遺體處理程序等作準備,並會積極配合城規及發展方向開展火葬場規劃工作,更完全無回應火葬場採用的技術方式及排放標準的問題。
北安焚化爐旁作永久火化場選址最理想
事實上,按照政府於2019年修改的第7/85/M號法令第18條,火葬場選址已不再侷限於墳場範圍內。雖然《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下簡稱「總規」)技術報告將火葬場列作「公用設施區」中的「市政設施」,但第7/2022號行政法規第15條並未要求工業區內不得設有市政設施。此外,近年政府在氹仔北安區收回多幅閒置土地,再加上垃圾焚化中心、氹仔污水處理廠等鄰避設施均位於北安,附近亦有墳場,應是興建永久火葬場的理想選址。
政府日前回覆本人口頭質詢時指出,根據《預案》,如果出現大規模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澳門爆發,由市政署、衛生局和司法警察局等多部門組成的環境衛生和遺體處理專責小組,負責對有關場所的消毒、清潔、垃圾處理,以及處理和安置有可能出現大量遺體的工作。為此,市政署在氹仔沙崗墳場準備了25個傳染病遺體深埋的墓地。 因應今次618疫情,尊重死者家屬意願和遵循衛生部門的防疫指引的前提,6位死者中已有4位安葬於墓地,另有2名死者的遺體按家屬要求正等待火化。專責小組曾與珠海溝通,探討將染疫人士遺體運到珠海火化的可行性,受限於內地處置傳染病遺體的規定,至今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骨殖火化升級處理傳染病遺體不實際惹反彈
另一方面,市政署現就路環市政墳場內的骨殖火化設備進行優化升級,以便相關設備供現有骨殖火化的同時,當澳門出現特殊個案,如染疫人士的遺體需要在本地進行火化的情況時,可作臨時性應急備用的設施,並為此分別向環保局、衛生局和土地工務局取得技術性意見,確保設計的尾氣排放達到國家和香港環保署訂定的標準,同時符合澳門特區的建設和環保要求。市政署將遵循各項技術指引的要求,於今年第四季完成骨殖火化設施的升級改造,以應對骨殖火化的日常需求,以及臨時性的火化需要。但儘管如此,政府過去多次鄰避設施臨時變永久的往績,也已引起路環居民強烈的擔憂和反對。
筆者也對政府回覆極為失望,一方面是就算沒有下一波疫情,單是本澳日後要與內地共同向世界開放接軌,與病毒共存,期間本澳就可能出現最少數以百計需在本澳深埋和火化的遺體,無論是25個深埋墓地、還是臨時升級的火化設施,根本難以應付到時的遺體處理需求。
18年力撐火化需求大 今日卻叫社會反思?
筆者更不滿是,政府根本沒有勇氣去面對真正的問題,甚至反問本澳每日約6具遺體的火化,是否必須興建一個永久性的火葬場?筆者還記得,政府2018年以同一數據,說服本澳要興建火葬場:「民署稱,去年本澳死亡人數約2,000人,當中約 1,600具須運往珠海火化,較07年增長接近1倍,火化比例亦增加至七成五。隨著社會發展及市民殯葬習慣轉變,市民對火葬需求不斷增加,火葬設施亦為本澳社會多年來的訴求。」
正如當年民署所言,筆者多年來一直收到不少居民反映,希望本澳有火化設施,不需要跨境處理家人後事,而在疫情期間,奔喪家人數受限、甚至無法送親人最後一程的情況更屬非常普遍,只要曾經歷過的人都會明白澳門需要一座火葬場,對建火葬場,社會其實早有共識,只是希望尋找一個適合且不影響其他居民的地點。正如筆者質詢提出,氹仔北安區垃圾焚化中心附近墳場的土地應是理想選址,據筆者了解,適合建火葬場的地點不是沒有,是規劃部門另有用途。
本澳正處剛完成總體規劃,並制訂分區詳細規劃,只要今屆政府正視問題,現時正是落實火葬場永久選址的最佳契機,否則日後要再找土地只會難上加難,筆者仍會為此繼續推動和努力。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