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就疫情數字公佈、重症分流照料及核酸檢測等問題之建議
澳門特別行政區
賀一誠行政長官台鑒:
隨著本澳的疫情發展,感染新冠陽性人數正快速上升,整體防疫模式也有所轉變,當局有必要及時優化、調整各項防疫相關措施和公佈相關感染者數字,讓市民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的狀況。
經本人近日收到的市民意見,本人將意見及建議整理如下:
一、應每日公佈各類感染人數 讓公眾掌握疫情狀況減少誤判
12月15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表示,由於現時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實行願檢盡檢的策略,許多無症狀感染者不再參加核酸檢測,當局因此無法準確掌握無症狀感染者的實際數量,所以由12月14日起不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數據,只公佈確診患者數據,但根據新聞稿的解釋,確診患者只包括需要入住衛生局的隔離治療設施的患者,意味著社區門診有症狀人士也不被納入確診患者的統計。
必須指出,此做法會令社會及專業人士更難評估疫情,更有可能因資訊不透明而引起公眾恐慌。以香港為例,即使現時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已數以萬計,仍然會在網上公佈當日核酸檢測(本地和輸入)和抗原快測的新增陽性個案,以及疫情以來的累計個案數字。同時,核酸陽性檢測個案亦細分為確診、無症狀感染、及復陽個案的數字。雖然數據或非完全精準,但對社會各界掌握疫情,做好自身應對極具參考價值。
除了上述新增個案的基本數據外,院舍的感染狀況,包括長者、長期病患、高危人士及重症的感染數字亦值得社會關注,當局有必要向公眾清晰交代,以便社會做好準備,共同對抗疫情。
二、公眾擔心高危及重症病患是否得到足夠的醫護及設備照顧
根據衛生局近日宣佈,五位有公佈隔離地點的新冠死亡病例中,四例均在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出現,據曾入住及正入住高頂的市民向本人反映,高頂的醫護人手安排長期不足。再者,無論考慮其他專科支援,還是急救醫療設備等角度,風險最高的病人均應被安排在山頂醫院的隔離病房,故連續出現多例在高頂的死亡個案並不合理,也反映相關分流及轉治機制存在問題。
再者,本月13日,出現今波疫情首名感染後死亡病例,一名80歲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於12日核酸檢測陽性,13日早上被送至社區治療中心(澳門蛋)接受治療,隨後轉送至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進一步治療,患者於同日晚上被發現無反應、無呼吸心跳,宣告死亡,這個案例也明顯反映出病人病況轉差時未被及時發現。
上述種種,都反映出目前新冠高危及重症病人的分流、轉治及照護,無論從系統、人手及機制上都存在各種問題急需修正,才能避免本澳死亡案例持續上升。
另外,於18日公佈的兩宗新冠死亡病例,當局並沒有按照一貫的做法公佈死亡患者的隔離地點,本人促請當局解釋不公佈相關資訊的原因。
三、分流指引應清晰及提升執行效率
根據今年3月新聞媒體報導,香港專收新冠重症患者的伊利沙伯醫院目前根據新冠病人的病情提供分流分層治療,當中第一、第二層的重症患者集中在醫院治療。該院的新冠病床設施分為三層,需要高濃度氧氣或呼吸機的嚴重病患在第一層,中度或相對較穩定患者在第二、第三層,共有約1500張新冠病床,第一、第二層主要由內科、傳染病科、胸肺科醫生負責,第三層由內科和非內科醫護共同照看。同時為更好治療嚴重症患者,第三層病房的患者若較嚴重會上第一、第二層,上面兩層的患者有時情況好轉可去第三層。
但目前本澳只公佈處理感染者採取分流措施,包括自我評估、社區門診、送往社區治療中心評估,按照病情輕重再決定送往隔離治療酒店(有醫療需求者),情況嚴重則安排到醫院級別的治療設施,即山頂醫院、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澳門蛋A館。卻並未有解釋重症及高危患者的具體分流、治療及轉治方案,當局有必要檢視四級轉診機制及不同醫療機構人員配置,確保有需要的病患狀況得到持續監察及適時的照料;並參考香港的「三層治療機制」,公佈目前三個衛生局的隔離治療設施(山頂醫院隔離病房、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及隔離治療酒店)如何分流不同程度症狀的患者,尤其重症及高危病患入住的隔離治療設施是否有專科醫生負責。
現時政府雖然公佈了感染後四個級別的分流方式,但除了直接居家隔離外,其餘評估後的分流程序均沒有交代。按目前最新修定的指引,65歲及以上老年人、13歲以下兒童、懷孕晚期(28周或以上)孕婦、未控制良好的慢性基礎疾病者,需要由醫務人員評估後,進行確認其是否適合居家隔離。經衛生局醫療人員評估後,認為有臨床住院需要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將被安排入住當局轄下醫療設施或隔離治療酒店,接受隔離治療。
但本人收到家屬及病患反映,由14日開始,不少檢測陽性的長者及幼兒到山頂醫院急診評估,但卻獲告知患者必須等待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床位。患者在等候十多個小時後,仍未有醫生為其進行評估,醫院亦不讓病患回家,令不少陽性長幼病患最終折騰至15日凌晨時段,才獲發簡單的退燒藥回家隔離。此舉讓正忍受感染症狀的患者,白白浪費十多小時等待,無法得到休息。因此,當局有必要檢視目前的評估分流效率,清晰指引標準及簡化評估程序,減少病患折騰。
四、混管核酸檢測出現陽性樣本比例高 應全面以抗原或單檢取代混檢
考慮到確診者持續快速增加,核酸混檢出現陽性樣本的機會必定越來越高,繼續進行核酸混檢無助快捷準確地發現陽性個案,而且每當出現混管陽性,該管人士需要再進行免費或自費單管檢測,浪費醫療資源及成本,亦令陽性個案更遲被發現。因此,當局理應先進一步減少要求核檢的群體,降低核檢工作的負荷,再改以全抗原或單檢取代混檢核酸。考慮本澳目前陽性比例已較高,且確診新冠亦不再以核酸檢測結果作為唯一標準,故本澳應考慮全面以抗原檢測取代核酸檢測,尤其用作往來內地。
綜上所述,目前本澳的防疫政策雖然和之前相比有所調整,但是在具體操作及執行上仍有很多急需改善的問題,期望 閣下能協調相關部門及時處理。
敬候示覆
順頌
台安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議員
林宇滔
2022年12月19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