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以及經濟下行影響,政府近年的財政收入有所減少,今屆政府上任後,致力壓縮政府開支,儘管政府多次強調不會削減民生福利包括教育的開支,但事實上,相較前任政府,今屆政府對非高等教育投放的資源實實在在進行了緊縮。
澳門自2006年推出免費教育開始,特區政府連續十三年(2007-2019年),每年均調升免費教育包班津貼,直至今屆政府上任後,才以疫情緊縮開支為由,不再每年調升包班津貼。
無懼金融海嘯賭收大跌 免教津貼連升十三年
翻查資料,本澳自2006年通過第 19/2006 號行政法規設立《免費教育津貼制度》後,儘管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2015年本澳賭收大跌三分之一等經濟衝擊,政府仍堅持每年調升免費教育的包班津貼,確保教育資源投入,但這個連續十三年的「記錄」,在2020年被今屆政府「斬纜」。
更令筆者無法接受的是,作為疫後首份盈餘預算,又是今屆政府任期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政府竟仍然堅持不調升免費教育津貼,令佔本澳九成五非高等教育學生的免費教育學校,五年來的資助沒有任何調升,加上非高等教育學生總數仍然每年增長,以及其他開支的上升,意味著學生的人均教育資源正明顯下降。
更重要的是,在2021年初,教青局向本澳所有入網學校發出公函,通知學校在「2021/2022學年的班級規劃」中,幼一、小一、初一及高一共四個年級的每班收生人數應向35人「靠攏」,即每班學生要由「最佳」25人,變成「最佳」35人,變相重回「大班」教學。
2021年每班向35人靠攏影響深遠
如此重大的教育政策改變,當局竟未有在事前向公眾解釋政策原由!當年筆者在立法會質詢時,教青局則解釋35人仍屬《免費教育津貼制度》第六條的範圍,措施主要是應對學生數量的變化,但當局至今仍不肯正面承認和回應,由於免費教育津貼是以每班計算,當局要求每班收生人數應向35人「靠攏」的措施,實際會令學生人均獲得的教育資源減少!更重要的是,25人一班的小班教育已運作多年,不少學校的班房根本難以應付每班增至35人的「大班」。
再者,筆者收到有教師反映,由25人增至35人一班,「大班」教學會令原本在「小班」教學工作量不少的教師,更難有時間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學生,勢必令整體教育質素下降。更重要的是,由於入網學校將逐步統一將每班增至35人,當新學年收生時,更多家長心儀的學校收生特別多,而一些位置較偏僻或名氣較低的學校,就會出現收生不足、未能開班的情況。由於收生不平均的情況嚴重,不少學校不單開不成班要縮班,甚至可能要裁減教師!
筆者多次質詢 特首司長不正面回應不面對問題
筆者就此事多次向特首及司長追問及要求交代,得到的回覆除指摘筆者「不懂看預算」,又或是總投無減少等無實質內容的回覆,又或將近年大力投放資源的高等教育(本地生佔比不足一半)與非高等教育投放混為一談,試圖掩蓋非高等教育人均投放下跌的事實。
再者,政府今年雖然調升了教師的專業津貼每月90元至342元,但要明年九月才實施,這對調升教師薪酬影響微乎其微,再者,法律規定免教學校不能收取任何費用,而免教津貼最少七成要用於老師薪酬之上,且老師的薪酬亦需要每年按級別或資歷調整等,政府五年無加免教津貼,實際上絕大部分學校,只能調用其他資源用作人工,教育資源必然受到影響。
根據行政法規《免費教育津貼制度》第六條規定,非高等教育學生人數為25至35人,並通過「優化班師比津貼」,鼓勵學校每班收生25人,以便獲得人均最多的教育資源,過去多年特區政府在免費教育的投放,確實令到學生人均獲得的教育資源不斷增加,為提升整體教育質素打好基礎,也為多元教育選擇提供環境土壤!
師生比倒退事實勝雄辯
再者,事實勝於雄辯,由於每年增加免教包班津貼,本澳「師生比」由2007年17.53,持續改善至19年的11.11,比例減少近六成,成效顯著,但由於2020年開始停止調升免教包班津貼,班師比改善隨即煞停,連續兩年不降反升(2020年11.19及2021年11.35),2023年雖微降至11.31, 但已倒退至2016年的水平。每班平均學生人數也一樣,2007年平均每班人數為33.43人,下降至2019年的27.45人,同樣因為停止調升免教包班津貼,每班平均人數連續三年不降反升(2020年27.73、2021年28.39及2023年28.70),已倒退至2012年的水平。更重要是,看到整個非高教班師比數字變化尚不多,但若考慮增加人數都集中在低班,數字的影響就會被放大多倍!
政府削開支老師失業嚴重
更令人擔心的是,根據官方資料,近年高中畢業生平均有500人選擇就讀師範及教育類學科,佔總體畢業生約一成,當中還未包含修讀純學科專業,如中、英、數、物理、化學等專業的潛在教師資源。然而根據官方統計,2020/2021學年本澳非高等教育的教師共7,050人,近5年,本澳教師數目年平均增長約200名,即使連同退休或其他離職的空缺,本澳非高等教育老師的職缺,目前明顯屬「供過於求」。事實上,根據最新的失業統計,現時約有四百名有經驗教師處在失業中,亦有一百位剛畢業學生正在尋找教職。
筆者必須批評,根據特區政府人才委員會做的「2020-2023年的澳門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未來需求清單」,2022-2023學年澳門非高等教育人員需求7,928人,但根據教青局統計該學年實際教學人員數據僅7,622人,反映清單高估約5%的需求,但也可能是需求預測本身無錯,只是因為政府近年削減教育開支所致!
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興澳仍在?
不說不知道,雖然外界感覺特區政府在疫情期間動用了大筆儲備應對疫情,但事實上,至今年第三季本澳財儲仍高達5,472億,今年本身赤字的326億,實際上只花了100億,意味著本澳的財儲其實亦維持疫前的高水平。筆者一直同意和堅持善用財政資源,但近年特區政府一再強調「教育興澳」,再窮也不應該窮教育,筆者實在難以想象,特區政府在任內最後一年的盈餘預算,竟仍堅持不加免費教育預算!
逆周期投放教育才是好投資
筆者必須指出,儘管本澳經濟環境仍然嚴峻,復甦需時,但堅持持續投放資源為下一代創造好的教育學習環境,相信是社會普遍共識。客觀而言,近年出生率雖有下降,但非高等學生人數最快要到2028年才見頂,再加上提升教育質素,以及關顧SEN學生及融合教育需求等,澳門非高教對教學人員的實際需求本來就應該有增無減,只要政府能堅持「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信念,敢於繼續投放教育資源在下一代身上,可為澳門未來發展埋下更成功的種子;再者穩定、甚至因應實際需求增聘教師這種政府逆周期的操作,也有穩定就業市場和減少經濟衝擊的即時效果,不單一石二鳥,更是一個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好投資!
□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 林宇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