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論滔滔 (2024/11/29)
經濟轉差本地人被長期兼職成風
政府卻無實質手段真正還職於民
宇論滔滔 □ 林宇滔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2024年第3季就業調查,2024年第3季總體失業率(1.7%)及本地居民失業率(2.3%)均與第2季數字相同,更重要是,第3季總體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8,000元,本地就業居民為20,500元,較第2季分別增加100元及500元。
住內地失業人口不計 外僱增可溝淡失業率
失業數字持續維持低水平,平均收入上升是政府經常回應本澳經濟復甦或就業復常的重要口徑,但事實上,本地前線居民感受到的就業環境實際上是截然不同,首先,按照現行與國際對標的就業調查標準,由於外僱不存在失業,其數量增加變相稀釋失業率,故只要外僱越多,本地人就算失業數增加,也可能見到失業率維持、甚至改善的假象,這正是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社會聲音自多年前推動政府制訂「本地居民失業率」的原因;但就算如此,礙於統計只在本澳住戶抽查且只統計在澳居住人口,意味著若本澳失業人士屬居於珠海或橫琴,就不會被計算為失業;以上等原因,都是造成官方統計和民間觀感有巨大落差的主因之一。
值得一提,第三季受惠暑假旅遊旺季,酒店飲食、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等就業人口均增加1700人,但零售業人口卻逆市減少2800人,這正正反映企業及坊間經常提到的居民及旅客消費結構轉型,且此趨勢正快速減少零售業的工作職位!但事實上,未見政府就此採取實質措施保障本地零售業僱員的飯碗,相反,根據勞工事務局的統計,今年9月外地僱員聘用許可數目為210,335,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數目(藍卡)為182,371,外僱人數已達疫情前(2019年12月)的93%。
零售僱員大減2800本地就業不足較疫前仍高逾倍
事實上,第三季本地居民的就業不足率為1.4%,就業不足居民為4200人,雖然比上季減少19.9%,但對比疫情前2019年第3季的就業不足居民仍高出逾1.3倍(1800人)。統計中定義的「就業不足人口」,是在參考期內不論其職業身份,非自願地工作少於35小時,並可隨時接受更多的工作或正在尋找更多工作的就業人士。
按分類,今年第3季的就業不足人口之中,有1100人為技術員及輔助專業人員、600人為文員、500人為服務及銷售人員(2019年同期分別均僅100人)。就業不足的情況持續惡化,再加上本澳經濟環境及就業結構的變化,難怪不少居民近年經常反映「大多數公司外僱請全職、本地請兼職」或「本地人變成外僱的補充」,甚至「先請本地人做兼職,批了外僱便炒本地人」等問題。客觀而言,現時本澳只有不能輸入外僱的職位,如司機、賭場莊荷及主任、政府工等,本地僱員權益及薪酬才得到合理保障,成為本地人的「避風港」。故此近年有不少中、青年人投身巴土司機和賭場莊荷等職位,這對全球GDP名列前茅的地區絕非正常現象,但卻是最真實反映本澳勞動政策失敗的鏡子!
大企外僱多本地人找穩定合理工作仍難
澳門作為國際旅遊城市,大型渡假村酒店林立,亦有不少知名連鎖零售品牌的大企業,與旅遊業相關的人力資源需求大,且近年不少本地居民為了收入穩定及就業前景,也更傾向尋找理應相對穩定的大企業工作機會。但事實上受到疫情影響,加上政府缺乏實質有效的優先保障本地人就業政策措施,亦沒有就不同行業、企業規模等制訂明確的外僱比例,變相令外僱審批裁量權極大、既不透明造成企業間的不公,同時亦令本地人的就業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再多的招聘會,亦難以改變部分企業對本地人苛刻,對「穩定又低薪」的外僱包容的實況。
今年中,本澳一家大型免稅奢侈品零售企業,大肆擴張業務期間碰上旅客消費結構性轉型生意大跌,導致人手過剩,竟然在仍擁有逾200多名外僱的情況下,要求逾千本地員工「被要求自願放無薪假」。事件受社會高度關注,惟勞工局只是提醒該企業若要解僱人手,必須先解僱外僱,卻未有削減該企業外僱額,政府所謂的削外僱額,都是外僱合約期滿不續約的「自然消滅」,並非勞工局主動削企業外僱,反映當局的不作為!幸好,在社會輿論關注下,政府最終削減其兩百多個外僱額,本地僱員職位暫時保住,但由於生意未見起色,本地員工仍擔心最終會否被裁。
旅遊業聘本地人要求高外僱卻包容?
事實上,上述事件並非冰山一角,不少本地僱員反映,現時不少中、大企業就算招聘酒店前台、服務員,以及零售品牌銷售員等主要面對中國遊客等前線職位,面試官經常苛刻地以沒有相關經驗、外語能力不夠好等原因不聘用本地人,走過場後就獲得批准外僱配額,但對同職位的外僱則無同樣要求。
更諷刺的是,已有越來越多企業,甚至多間博企內的零售、飲食及會展商戶,在已獲批相當外僱的情況下,以長期恆常性的方式,透過外判方式通過中介公司,在幾乎沒有履歷和經驗要求下,招聘本地人以時薪受僱於中介公司,以兼職方式提供與外僱一樣的工作,名副其實演繹以「外僱為主、本地人為輔」的人力資源安排,情況甚至已蔓延至不少政府外判服務,其職位均由中介公司聘請,不少甚至以長期兼職作為招聘條件,更發展成只要當日僱主發現人流不旺,本地僱員會被即時通知不用上班,這種畸形的方式不單令本地人成為外僱的後補,亦難以找到全職工作及向上發展的機會,曝露了當局審批機制根本完全保障不了本地人!亦令本地居民、尤其年輕人在經濟差的大環境下,要找到有前景或收入較好的全職工作,早已變成緣木求魚!
中介公司長期請本地人兼職作外僱補充成風
在本澳近年就業結構變化、不少本地居民傾向尋找大企業工作職位的情況下,當局有必要推出實際措施,針對性地減少博企及大企的外僱額,確保本地僱員有足夠的全職工作職位。更重要是,面對長期以外判方式通過中介公司聘用本地人兼職「補充外僱不足」的問題,當局有必要採取實質措施,絕不能視而不見。為此,筆者就上述問題再質詢政府,要求交待實質措施,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的權益。
更令筆者不滿的是,為針對性了解本澳就業結構及大企業不同職位的外僱比例,筆者過去曾兩次透過立法會向政府索取六間博企集團內所有公司按照「澳門職業分類」劃分的本地和外地僱員人數,但政府均未能提供,外僱的審批是根據「澳門職業分類」的職位登記,當局明顯是有相關的詳細資料,卻未依法向筆者提供,根本難以服眾!
外僱證資料應加六位編碼方便巡查打擊過界外僱
針對當局長年打擊黑工及過界外僱不力的問題,以及經常有外僱從事與其批准職位不符的問題,筆者收到意見反映,原來現時外地僱員工作證中只顯示公司及職稱,並未顯示該外僱的關鍵信息–即六位數之職業「編碼」,令這個關鍵信息只有勞工局及聘用外僱的公司知悉,一方面不利本地僱員了解外僱實際工作是否與獲批職位一致,也令治安警等在單獨執法時無法即時確認外僱的職位編碼,影響執法成效,為此,筆者已質詢當局,要求政府日後在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中明晰標出持證人六位數之職業「編碼」,避免日後繼續魚目混珠,衍生更多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