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疫後經濟復甦及結構失業問題 —-寫在澳門回歸廿四周年

【訊報專欄:#宇論滔滔 2023年12月20日】
聊聊疫後經濟復甦及結構失業問題
—-寫在澳門回歸廿四周年
  拙文刊登之日正值澳門回歸廿四周年,首先祝願澳門能夠在「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國家根本政策之下毋忘初心,繼續發揮好自身特色及做好橋樑角色,繼續為自身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
  回顧澳門回歸廿四年,獲益於賭權開放加上自由行的東風,澳門社會在經濟發展上,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疫情前的2018和2019年澳門人均GDP更與瑞士並列第2,成為全球最「富有」地區之一。由於博彩稅收佔澳門政府收入達八成,在賭收大增下,澳門財政收入也水漲船高,澳門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福利也有明顯的改善,長幼均享免費醫療,2006年開始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2008年開始每年發放現金分享,一般長者連同養老金、敬老金等多項福利,最高平均每月有五千多元政府支援,凡此種種在低稅制的地區均屬前列。
疫後澳門民生消費外溢大趨勢難改變
  但澳門經濟及政府收入過於依靠博彩業、過於單一的風險,在三年的疫情期間尤為突顯,再加上政府過去一直缺乏對本地不同專業人才的前瞻及系統性的培訓,也從未對不同行業及專業建立資歷架構認證體系,長年依靠粗放式的外僱政策回應本地的勞動及人資需求,令各行業及專業發展無法持續建立及提升,疫後盡管旅客及經濟初見復甦,但非旅遊經濟復甦乏力問題突顯。
  疫後隨著居民往內地及外遊增加,本澳大量民生消費出現外流,民生經濟流失嚴重,政府推動的「1+4」口號至今仍在細化及培養階段,遠水救不了近火,但政府除了明年公務員加薪,明年PIDDA及其他開支卻仍在收緊,營商環境缺乏方向和信心,完全看不到商機及希望。有意見認為,「澳車北上」令澳門民生區經濟慘淡,筆者則認為僅是眾多原因之一,但情況就如內地網購興起之初,商界必須清楚認識,週末及節假日居民到內地或外地休閒消費將是大勢所趨,無法改變的事實,加上澳門租金、人資、物流及來貨成本難以與內地競爭,澳門商界必須重新思考在澳門民生消費市場的定位和角色,作出變革經營及提升服務質素與效益,方能面對最新的市場挑戰!
中小企民生經濟看不見復甦出路
  但筆者也必須指出,相對於近年政府對旅遊業、旅遊區不遺餘力的錦上添花式宣傳,以及不計成本、不計效益的要求博企投放各式各樣的旅遊推廣活動,近年特區政府對民生區經濟的支持不單實惠不見,甚至連口惠也不見,這也是商界最失望的關鍵,博企未來十年每年的非博彩投資計劃,以及社會責任,非旅遊經濟的中小微企能夠如何受惠,社會商界對此仍毫不知情,莫衷一是!
  客觀而言,針對本澳民生經濟的結構轉型,坦白講政府可做的不多,始終需要市場推動及調節,但特區政府實在有責任提出具體的政策方向,尤其明晰政府及博企將如何通過具體的政策及支援,落實經濟多元及扶持本地中小企,包括但不限於政府及六大博企如何落實公平、公開、透明的中小企採購,讓有能力的中小企能夠獲得商機等等,政府都應該先行落實。再進一步是如何能夠真正簡政惠民,減省和簡化營商者的不必要行政手續、牌照申請及各種限制等,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電子政府、商社通僅是其中部分,如何整合簡化各類不同工業牌照、飲食牌照及行政牌照的申請,確保申請流程全面清晰及透明化,如何真正活化工廈等,都是長年無法解決卻又最困擾中小企的老問題。
政府加每班人數令老師失業惡化
  談到就業問題,不說不知,現時有四百名有經驗的老師正處失業,另有一百名剛畢業的師範生等待就業,隨著非高等學生總數未來幾年逐步減少,有關數字估計在未來幾年仍會拾級上升。面對回歸初期的出生率下跌,首兩任特區政府選擇趁機落實小班制教學,避免教師裁員及殺校,從改善師生比例提升教育質素,但今屆政府在坐擁五千四百多億的財政儲備下,不單「堅持」五年不調升非高等教育包班津貼(之前連升十多年從無中斷),甚至由前年開始將每班學生由廿五人向三十五人靠攏,變相提早壓抑教師需求加劇整體失業狀況。
  除教師的失業外,2023年第三季失業人口共9100人,相比起疫前2019年第四季,仍然增加了2400人。其中,45-64歲的失業人口有3300人,比疫情前增加了27%。必須指出,隨著政府的新博彩法落實,曾經為本澳提供大量高薪、學歷要求不高的職位的貴賓廳行業已近乎消失,如何協助這些原來高收入、學歷不高,且不少有高額樓宇貸款的群體轉業,本來就是一道難題。但過去三年,經財範疇除了「放下身段」和「先就業再擇業」的呼籲外,未見有任何更實質的政策措施,筆者接觸不少相關人士,當中不少目標是期望轉職到奢侈品零售行業,但政府除了機械式的不斷舉辦招聘會,並未有實質的措施協助這些人士轉行,筆者認為,本澳目前奢侈品零售面對的主要是內地客人,這些原本服務貴賓廳客人的群體,只要接受相應的培訓,理應可應付企業的相應要求,當然不少奢侈品牌內部運作習慣使用英語,但只要作針對性培訓,這些內部溝通的英語技能不應是門檻。
放下身段、先就業再擇業難解結構失業問題
  當然,在鄰埠由於早在2007年已推動逐步落實建築業的專工專責制度,令到願意接受專業建築技術培訓的人士,能夠獲得逾千,甚至逾二千元日薪的就業選擇,香港建築業不單為基層、少數族裔或低學歷人士提供高薪的職位選擇,甚至也有部分高學歷人士因工作較自由而選擇入行。不過,澳門由於一直沒有推動專工專責的制度,加上長年只靠粗放的外僱政策滿足建築人力需求,令到行業長年沒有年輕人入行,行業長年的低薪環境,也令願意學習技術的人少了一個高薪選擇。就以筆者一直跟進的個案為例,今屆特首一直推動政府多項大型工程要求以預制件方式興建,勞工局也因此舉辦了兩期共三十多個學額的預制件吊裝工培訓課程,但學員完成課程合格並獲發證書後,政府卻遲遲無法提供吊裝工職位配對(只提供數百日薪的其他職位),最終大部分學員均選擇了其他行業職位,事例足以證明政府對培養本地建築工人的「誠意」!
  澳門目前除了貴賓廳從業員的結構性失業外,年輕及高學歷人士的失業問題同樣令人擔心!根據統計局今年第三季的數字,本澳16-34歲組別的失業人口高達4,100人,較疫情前增加41%;而具高等教育學歷的失業人口多達4500人,是各學歷之最,人數較疫情前大增1.25倍,失業人數較十年前(2013)急升2倍!
高升大率無配套變相畢業即失業?
  近年政府一直自詡本澳中學畢業生升大率達九成多,但一直未有反思經濟和產業上如何為極高的升大率作好準備,也無因應學生的所長不同,推動更多實用型的技能培訓,再加上粗放式的外僱輸入,長年壓低本地薪酬的合理增長,令到經驗淺學歷高的大批畢業生,不要說找專業對口的職位,甚至連放棄自己專業,找一份薪酬待遇較理想的工作也絕不容易。針對高學歷人士失業,「放下身段」和「先就業再擇業」的呼籲外,同樣無任何對策。
  筆者必須指出,澳門整體經濟和就業環境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若政府仍然一成不變,僅靠勞工局機械式的就業配對機制,這對於目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根本不會有任何實質效果!政府更應關注,有何實質措施協助結構性失業的前貴賓廳行業員工及高學歷的失業人口,針對性地到其他有職業前景和發展前景,至少是有收入前景的行業就業,又或在「1+4」產業中如何創設更多高學歷、專業化的工作崗位,以及建立涉及不同行業及專業的勞資官三方均認可的資歷架構認證,都是今屆政府和下屆政府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宇論滔滔 □ 林宇滔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
——————————————-
🌷🌷🌷支持我們,請分享貼文。
——————————————–
傳新TEL熱線:(853)28522922 /65549922
傳新暢談:桔仔街65號(歡迎自薦訪談主題及嘉賓)
傳新影片:吾講你知、傳新解毒-足本重溫、馬後炮、惡搞系列等等,全部影片都可以在【傳新Youtube 頻道】逐個翻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