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高學歷成失業主力軍
粗放傾斜大企外僱政策是根源
根據最新2023年第3季的官方統計,本地居民的失業率為3.1%,失業人數有9,100人,當中25至34歲的比例最高,有3,000人佔33%,對比疫情前2019年第4季的1,600人,雖然該年齡層佔比同樣最多,但當時的比例僅24%,反映復常後年輕人失業問題更為突顯!
此外,2023年第3季失業人口當中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高達4,500人,佔失業人口比例達49%,更比2019年第4季上升1.25倍(當時高等學歷失業人數只佔整體30%),數字突顯本澳新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已從過去低學歷、中壯年人士,轉變為年輕人及高學歷為主。
疫後年輕高學歷失業軍佔比不跌反升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年輕人及高學歷人士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並非澳門獨有,但最令筆者不滿的是政府視而不見的態度!政府早前曾在立法會口頭質詢回應上述問題時認為,現時本地居民失業率2.9%(當時最新月統計),幾乎屬充分就業,更指失業率組成中有千多人屬摩擦性失業(即尋找更好工作的短時間失業),認為大部分年輕人接受教育機會增多,有選擇是很正常。但官方統計卻指出,失業人口中有4,100人的失業原因為臨時性工作完結、公司結業及被解僱,即屬於非自願失業,絕非可簡單歸究屬摩擦性失業。反映當局未有認真看待失業問題,也未有認真就年輕高學歷的新結構性失業問題找出有效對策!
在就業配對上,2023年勞工局共協助13,835人獲聘,舉辦了198場配對會和招聘會,獲聘數字較2022年第4季全澳失業人數1.32萬人更多,若獲聘者能穩定就業,理論上本澳失業人口可被「消滅」,但事實上,不少居民及求職者反映,近期大部分的招聘會幾乎都是「走過場」形式,以及不少職位「要求高、薪酬低」,以今年2月的配對會為例,需要24小時輪班的餐飲部長職位,要求2年或以上相關的餐飲工作經驗及最少1年管理工作經驗,月薪卻只有14,000元;另外要求有經驗及具備機電工程文憑的職位,月薪亦只有12,000元。
博企「就業+培訓」見習廚師月薪僅萬二?
政府由去年開始與六大博企合作推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以「先入職、後培訓」方式,為本地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本人過去亦一直建議政府應加大力度要求博企和大企聘用更多有意轉行卻缺乏相關經驗的本地求職者,利用其豐富資源培養本地僱員。但根據勞工局的數據顯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錄取率偏低,截至今年1月12日推出名額接近300個,卻只錄取了150人,最低錄取比例的項目只有17%及26%。其中有廚藝見習生月薪為12,000元,一年後通過考核才有機會晉升初級廚師,但月薪最高也不過14,000元,薪酬水平甚至較中小企聘用廚師薪酬更低!
當然,也有不少企業主反映,不少求職者未有面試,筆者以勞工局就業服務統計的數字,讓大家對本澳就業配對服務有一個粗淺的了解及框架。截至2023年12月底,求職登記仍有效的待業者仍有5,670人,配對情況方面,2023年全年勞工局總配對人次多達80,538,當中約17%僱主沒有安排面見,14%的求職者沒有選擇面見,其餘69%的配對雙方同意見面;在同意見面的55,493人次配對中,有29%求職者缺席面試,面試不成功佔46%,達成聘用的僅25%,即13,835人次,但當局未有交代配對成功的在職時間數據。
就業配對方式陳舊 趨走過場缺實效
為此,當局有必要全面檢視配對機制。例如,疫情初期,筆者收到不少市民反映,不能在勞工局網站自行尋找職位應聘,必須等待勞工局安排配對,經向勞工局反映後,當局已容許求職人士自助選擇勞工局登記的空缺應聘,當局表示自此網上自助成功配對人數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12月中旬有2,548人次成功配對,與2022年全年932人次相比,增幅為2.7倍。
不諱言,上述官方統計、職位空缺數目,以及部分求職人士的態度等,都是令就業配對效率不高的原因。雖然就業配對成效不高,但單是去年當局成功配對達成聘用的人次就近一萬四千人,較前年底的失業人口更多,若配對後能夠穩定就業,當局的配對理應能夠「完全解決」失業問題,但直到去年第三季,本澳的失業人口仍逾九千人,反映當局在就業配對再努力,對處理目前結構性失業的問題幫助有限。
去年底登記職缺四點八萬 請本地人僅七千多?
另一個令筆者疑惑的數據是,去年底「註明招聘本地僱員的空缺數目」僅為7,382個,但登記仍然有效的職位空缺數目多達48,267,當中差距逾四萬個職位難道就是「可不註明招聘本地僱員的空缺數目」?當中如何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的原則,當局有必要向公眾解釋清楚。
無庸至疑,當局若以這些配對數字作為判斷失業問題的基礎,註定無法解決本澳面臨的新結構失業問題。必須指出,上述都僅僅是改善失業問題的應對被動措施,要真正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必須從市場入手。例如,目前勞工局網站內「本地職位空缺」職位空缺總數約7,000個,涉及逾200個工種,職位空缺供應充足,但相關職位的要求待遇是否合理,還是純粹作為申請外僱的「例行工作」,值得留意,官方統計可清楚反映,除政府人員、公共事業機構、金融、博彩及博彩中介及博彩及運輸倉儲通訊業包括外僱及本地人的整體薪酬中位數,與只計本地人的收入中位數持平,其他各行業包括外僱的行業整體收入中位數,都較行業本地中位數為低,反映存在外僱壓低本地人薪酬的情況存在,其中,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包括外僱的行業中位數為10,600,本地人的中位數則為15,000,教育包括外僱的行業中位數為27,000, 本地人則為29,000。
官方統計反映外僱薪酬中位數明顯較低
根據官方統計,2023年底本澳外僱總人數為176,661人,已達疫情前九成,但2023年第3季的就業不足人數為5,900人,比2019年第4季高出1.8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找教育工作的人數有500人,當中超過八成更是有經驗的教師,但最新的教育外僱人數比疫情前高15%達3,326人。
再者,官方統計現時有約6,000失業居民希望從事的行業主要包括博彩、建築、酒店、飲食和零售業,但截至2023年底上述行業的外僱人數達11萬,已達疫情前近九成,也較2023年3月底的93722人,多出逾一萬六千人。在外僱極速增加下,酒店及飲食業在疫情前2019年第4季的本地居民月入中位數分別是19,000元及12,500元,但2023年第3季卻降至16,000元及12,000元,大量失業居民想從事的行業4年來薪酬水平不升反跌,外僱又不斷增加,2023年批准外僱最多的行 業為酒店及飲食業,達52,597人,其次建築業共42,198人。
很明顯,若政府沒對外僱薪酬作嚴格把關,同時又容許外僱數量大幅飆升,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或合理薪酬只會是口號。現時,當局有必要針對年輕、高學歷人士的失業問題,拿出實質有效的對策!尤其針對目前部分博企或大企業仍提供不少「要求高、薪酬低」職缺,以及現時政府與博企合作推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缺乏吸引力等問題,當局日後在舉辦招聘會及推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前,有必要全面檢視職位招聘要求及薪酬水平,以及是否符合本澳市場正常水平。
博企外僱退場需要明確數字及承諾
政府一直強調「持續檢視及調控外地僱員數目;對於本地求職者有意願及能力從事的職種會先作出轉介並結合外地僱員的退場安排,以增加本地求職者成功獲聘的機會」,但現時約6,000名的失業居民主要希望尋找博彩、建築、酒店、飲食和零售行業的工作,截至2023年底上述行業的外僱人數達11萬;更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尋找教育工作的人數有500人,最新的教育外僱人數卻比疫情前高15%,達3,326人;2023年底本澳外僱總人數為176,661人亦已達疫情前九成。政府所謂的「本地人優先就業,外僱退場機制」到底是沒執行,還是執行了也沒成效?對於有能力提供較好待遇的博企和大企的文職工作,當局有必要明確外僱退場目標及承諾。
宇論滔滔 □ 林宇滔
立法議員、傳新澳門協會副會長